資管新規發布已滿一年,券商小伙伴正經歷轉型之痛,資管規模從峰值縮減了7萬億,降幅達37%。
最新排名揭示巨變
券商資管規模不斷刷新低。根據2019年2月最新數據,其管理規模已經跌至12.05萬億元,同比降幅達37.6%。其中,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單一(定向)資管計劃規模收縮明顯。
即使是頭部券商,在過去一年能保持規模增長的也是寥寥,而行業排名靠后的券商更體會到切膚之痛。
對比2017年高峰期券商資管規模,2018年其總體規模與主動管理規模雙降。即使頭部券商變動幅度也較大,有的直線下降,個別的逆勢上揚。
中信證券與國君資管坐穩行業第一第二。東方紅資管、中金公司、中泰資管、財通資管、天風證券等均進入主動管理規模前20。
部分龍頭券商的地位可能岌岌可危,第一梯隊的廣發資管主動管理規模位列第三。相比2017年,該公司主動管理規模下降超過1000億元。
好日子沒了
通道業務膨脹將券商資管規模帶上頂峰,未料,下坡會來得如此猛烈。幾乎每天以億元的規模縮減。
“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,不轉型不行了!” 一位受訪券商資管人士向記者感慨道。
這一年里,券商資管麻煩不斷。
比如因股權質押違約糾紛纏身,部分上市券商及子公司因資管業務不合規遭遇監管處罰,涉及定向資管計劃、集合資管計劃未及時履行風險事項報告及信息披露義務等。
一位資管人士向記者表達了內心的糾結,通道業務風險大,眼看身邊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,要么被裁,要不就是另覓出路。要不要主動尋求轉型?想來想去,最后還是決定要換個賽道。
資管老司機的考慮不無道理,業內普遍擔憂,來自銀行和信托的資金越來越少,通道消亡是早晚的事。
“既然券商加速向財富管理轉型,那就朝財富管理業務方向發展。第一步先擺脫對機構資金的路徑依賴,資金端轉型零售客戶,尤其是高凈值客戶。”某中型券商資管人士表示。
與公募基金狹路相逢
大資管已經到了一個愈進愈難、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、非進不可的時候。只是,券商資管的路又在何方?
這一年,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終結了產品“非公非私”的身份之惑,券商資管都想申請公募資格。
“還是參照公募,回歸主動管理更靠譜。監管鼓勵券商申請公募,那我們就積極進入公募賽道。”某中小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。不過,從現實的情況看,持牌券商多還未成氣候。除頭部幾家,市場中券商資管所發產品寥寥。
“公募牌照不是萬能的。市場蛋糕就這么大,旱的旱死,澇的澇死。看著別家產品發的風風火火,再反觀自家,市場認可度不高。后續再發就難了。”
這一年里,券商資管上至業內大佬,下至一般業務人員再度開啟了“跳槽”模式,頻繁往公募基金等流動。
“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貼身肉搏,競爭將更加激烈。”有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。業內如東方紅資管在權益投資上表現優異,已經形成了品牌特色。這背后是多年的機制建立和業績積累。
一些頭部券商的產品線較齊全,開發多樣化投資策略和產品,有利于適應多變的市場風格,獲得穩定收益。不過,對廣大夾縫中生存的中小券商來說,要想突圍并不容易。